近10万香港老人跨境养老背后:费用便宜、居住空间大是核心动力,但医疗衔接待完善

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5-11-05 4 0

每经记者:黄婉银 每经编辑:董兴生

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推进,一股“北上”养老的潮流正在香港兴起。

今年88岁的陈伯刚从香港来到位于广州天河区科林路的椿萱茂老年公寓,由于费用比香港便宜且空间更大,在和儿子看了一次后,他就决定入住,成为大湾区跨境养老浪潮中的一员。

广州椿萱茂运营总监、椿萱茂(广州兴业)老年公寓总经理侯湘华在接受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公司已经接待过数百位前来咨询或试住的香港老人,广州番禺区的椿萱茂项目现在已有40多位香港老人入住。

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,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在广东省定居,较10年前增长超过40%。构建互联互通的跨境养老生态圈,不仅能缓解香港本地的养老资源压力,也为大湾区养老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,正成为区域融合与银发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体现。

香港岭南大学亚太老年学研究中心总监陈泽群告诉记者,香港老人选择跨境养老,主要是居住升级的吸引力很难抗拒。香港居住空间太小,很多老人就算一个人住,居住面积也只有30平方米左右,“空间一眼就能看完”。

“如果需要用轮椅、医疗等设备,是相当困难的。”陈泽群认为,那些对内地熟悉、经济条件较好,且能负担起每月1万港元~2万港元养老院费用的香港老人,未来选择跨境养老的数量会持续增加。

价格空间占优势,掀起香港老人“北上潮”

吸引香港老人“北上”养老的核心动力,是两地养老机构在价格和居住空间上的巨大差异,以及内地养老服务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持续提升。

记者了解到,香港免费或价格较低的公立养老院,申请入住排队时间一般都在两年左右。而自费的私立养老院费用在每月2万港元到8万港元不等,即便是单人间或双人间,面积也都较为狭窄。相较之下,大湾区内地城市佛山、中山等地较便宜的养老机构,每月费用有的低至3000元,即便是位于广州的高档品牌椿萱茂养老公寓,一间40平方米左右的双人间,每人最低为8000元/月,仅为香港的三分之一左右。

近10万香港老人跨境养老背后:费用便宜、居住空间大是核心动力,但医疗衔接待完善

展开全文

图片来源: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

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,香港特区政府很早就开始制定跨境养老措施,香港社会福利署自2014年开始试验推行《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》(以下简称“广东院舍计划”)。在该计划下,符合资格的香港老人可以免费入住受认可的大湾区养老机构,目前主要针对的是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的香港老人。

椿萱茂(广州科林路)老年公寓总经理吴艳向记者介绍,入选“广东院舍计划”的标准极其严苛,香港社会福利署的考察也非常严谨。除要求养老机构必须是广东省四星级以上、运营记录良好外,香港社会福利署最看重的就是机构是否能响应老人24小时的医护需求。这正是香港老人和家属安全感的来源。

在各方协助努力下,“广东院舍计划”中的养老院已经从2014的2家增至如今的24家,分布在大湾区8个内地城市。

从目前的群体特征来看,选择跨境养老的香港老人多为对内地熟悉的群体。岭南大学研究生院兼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石琤将其分为三类:“落叶归根型”长者,多在内地出生或长大,有亲友在大湾区;“故地重游型”长者,年轻时曾在内地工作,熟悉移动支付、社区服务等生活场景;“落叶生根型”长者,部分土生土长的香港老人,在内地可能没有亲友、没有长期的生活经历,但是因为内地的物价便宜、环境好,选择跨境养老。

椿萱茂在广州天河、番禺的两家养老公寓都入选了“广东院舍计划”。侯湘华坦言:“‘广东院舍计划’推出后,已陆续吸引不同类型的香港长者入住,目前入住项目的香港老人既有“落叶生根型”长者,也有相当数量的‘落叶归根型’‘故地重游型’长者,我们也在想办法持续吸引更多香港土生土长的老人来。”

跨境服务融合之下,医疗体系加速构建

安永会计师事务所近期专门针对大湾区跨境养老发布了一份报告,其指出,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取得一定成果,然而,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趋势下,不免存在一定难题及挑战,如相关政策与法规不成熟、个人养老金制度尚待完善、养老服务供求不一致等。

吸引香港老人跨境养老仍有痛点待解,核心就是医疗问题。此外,生活环境的融入也需要时间。

陈泽群表示,香港老人对于熟悉的环境,例如港式酒楼、长者活动中心等社区设施有着强烈的依赖。如果到内地找不到和香港一样的生活氛围,他们跨境养老的意愿就不会很高。

面对这一现实挑战,一些大湾区内地养老机构已做出响应与调整。

椿萱茂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思表示,公司在广州的两个项目为跨境养老做了很多努力,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。比如,和香港乐善堂合作,定期组织香港有意向的老人与家属一起试看试住。

近10万香港老人跨境养老背后:费用便宜、居住空间大是核心动力,但医疗衔接待完善

图片来源:每经记者 黄婉银 摄

吴艳补充道,为更好地服务香港老人,院内大多数员工掌握粤语,实现沟通“零障碍”;餐饮方面,积极融合港式风味,每周安排经典港式下午茶;活动设计也充分考虑老人身心状况,在楼层公共区域组织观看TVB(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)经典剧集等文化休闲。此外,公寓周边半小时车程内还有多家支持香港医疗券的医疗机构。

而为进一步解决跨境医疗障碍,2024年,香港特区政府推出“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”,医疗券的使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21个医疗机构。据了解,医疗券计划是香港特区政府于2009年推出,目前资助每名年满65岁或以上的合资格香港老人每年2000港元的医疗券金额(累积上限为8000港元)。

石琤补充道,现在有一个误区,很多时候一说跨境养老就会提养老院,但跨境养老不单单是指住进内地养老院的香港老人,也包括部分身体失能以及健康活力的老人。

这也意味着,“跨境养老”是一个涵盖多元需求的大市场,随着大湾区交通网络的完善和生活圈的构建,跨境养老的选择将更加丰富多样。“跨境养老”背后,不仅是一张跨境养老床位,更预示着一个万亿元级银发经济市场正在大湾区加速成型。

随着跨境医疗衔接、环境融入等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,一个“住得下、住得好、有保障”的跨境养老生态正在逐步构建。

每日经济新闻

评论